乳品蛋白质分析仪是乳企质量控制的核心设备,用于快速测定牛奶、奶粉、酸奶等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,直接影响产品合规性与消费者信任。然而在高频使用中,可能会因样品处理不当、光学污染、校准漂移或管路堵塞等问题导致结果偏差。科学应对
乳品蛋白质分析仪常见故障,才能守护每一滴奶的真实品质。

问题一:测量结果重复性差或波动大
原因:样品未均质、温度不稳、进样量不一致或仪器未预热。
对策:
样品必须充分混匀(如涡旋30秒),避免脂肪上浮或蛋白沉降;
控制样品温度在20-25℃(红外法对温度敏感),使用恒温进样器;
每次进样体积严格一致(通常2-5mL),避免气泡混入;
开机预热≥30分钟,使光源与探测器达到热平衡。
问题二:蛋白质读数系统性偏高或偏低
原因:校准模型失效、标准样品过期或基体效应干扰。
对策:
每日使用前用新鲜认证标准奶样(如NIR校准用参考样)验证准确性;
若偏差>±0.1g/100g,执行“斜率/截距校正”或联系厂家更新校准模型;
对高脂、高糖或调制乳品,启用专用子模型,避免通用模型误差;
定期送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比对测试(如凯氏定氮法),确保溯源性。
问题三:光学窗口或流通池污染
原因:乳蛋白干结、脂肪附着或清洗不到位。
对策:
每次测试后自动运行清洗程序(碱液+去离子水循环);
每周手动拆洗流通池与石英窗,用软毛刷+中性酶清洗剂去除生物膜;
禁止用硬物擦拭光学面,防止划伤;
长期停用前,用70%乙醇冲洗并干燥保存。
问题四:进样异常或管路堵塞
对策:
过滤高粘度样品(如酸奶)或离心去除颗粒物;
检查蠕动泵管是否老化开裂,每500小时更换一次;
若出现“进样失败”,用反向冲洗功能清除堵塞;
使用食品级硅胶管,避免增塑剂溶出干扰检测。